Bo Zhang's Homepage
..The universe is unfolding as it should..

2012-3-31

椭圆星系中的恒星形成

归档于: 天文空间科学, 知识理论 @ 3:21 pm

其实椭圆星系中的恒星形成这个题目不应该由本人来写,Clearskies才是这方面的行家。不过最近对该问题的兴趣没理由地被勾了起来,遂查询相关资料,有了本文。

传统上认为,椭圆星系是死寂一片的,其中的成员星基本上只是随机运动的老年低质量恒星,星系中既无进行时的恒星形成活动,又无为恒星形成提供原料的气体和尘埃,整体结构并也不复杂。不过近年的观测证据表明,实际情况并没有这样简单。

不妨先温习一下一般认为椭圆星系中恒星形成业已停止的原因。当前关于椭圆星系演化的理论是,它们是由大小相近的两个星系碰撞并合而来。在并合过程中,原先星系中的气体和尘埃受到扰动而坍缩,出现恒星形成的狂潮;同时在此过程中,星系中央特大质量黑洞也会吞噬大量的气体尘埃,并在吸积过程中产生强有力的高速喷流。但是好景不长,高速喷流会将产星原料吹出星系,同时新生恒星快速消耗原料不说,其强大的辐射压也会将部分气体尘埃吹走,因此随后的产星活动趋于停止是必然结果。

由于年老恒星占据主导,椭圆星系色彩普遍偏红(作为比较,产星星系都呈蓝色),在年轻恒星辐射主导的蓝光到紫外波段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动静,这确实是大多数椭圆星系的情况。不过新近针对部分椭圆星系的吸收线观测暗示了年轻恒星的存在,连一些短波发射线也没有缺席。换句话说,椭圆星系成员星的年龄范围要比先前的设想广泛得多。

更近一步,尘埃、电离气体以及中性氢在椭圆星系中都有所发现,一样不缺,而且这些成分存在与否、数量多寡似乎跟星系本身的亮度和大小还关系不大,且中性气体的数量与蓝紫光亮度关系不大,却类似于旋涡星系,与近红外亮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存在这些产星原料的椭圆星系都拥有诞生中的恒星。

部分拥有分子气体的椭圆星系。(图片来源:Crocker et al. 2010

至于具体分布,椭圆星系中的分子气体基本呈围绕星系中央的环形或盘面,但是也有NGC 2768与NGC 4150的尾状分布以及NGC 3489的旋涡状这几个例外。不过当前的观测策略也更适合中央盘面的发现,因为只有使用射电干涉仪才能解析出分子云的具体形态,而射电干涉仪观测对象的选择又基本上以单天线观测为基础,后者更容易关注星系中心的情况。比较电离和分子气体,人们发现这二者的分布还往往相关,只是前者的范围更广一些,其成因尚无定论。

椭圆星系中的一氧化碳分子辐射图。(图片来源:Crocker et al. 2010

分子气体与星系的很多性质都密切相关,如相当一部分具有分子盘的椭圆星系都存在恒星盘的结构,分子气体数量不足者也确实少有年轻恒星。目前观测的样本还显示,恒星的分布也比分子云要广一些。

椭圆星系中存在恒星形成的最直接证据莫过于直接拍摄年轻的星族,而这一点如今也已经做到了。在2011年公布的结果中,天文学家使用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宽视场照相机III拍摄了M105的中心区域,其中显示确实存在明亮的年轻蓝星:

左:斯隆数字巡天拍摄的M105全貌;中:哈勃望远镜拍摄的M105中心区域;右上:中心区域的放大图,圆圈表示年轻亮星。(图片提供:H. Alyson Ford and Joel N. Bregman)

讲了半天,此类星系的恒星形成率有多少?因为不同的特征指标给出的数值不同,不好给出确定的形成率,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椭圆星系中恒星形成率不算高,最高不过每年0.5倍太阳质量,但与早年的死寂印象相比,这一数字也并不低了。

椭圆星系仍旧保有产星活动的原因何在?其中的冷气体演化情况又是怎样的?当前似乎还没有很好的解释。只有一点,在大型星系团中的椭圆星系往往缺乏中性氢。此外中性气体与近红外亮度的关联似乎也说明,椭圆星系的产星效率与旋涡星系遵循的规则相似,不过也有例外。至于冷气体的来源,有可能是从星系际吸积而来,也有可能来自星系内部星风的损失。

恒星形成活动之外,近年的观测还揭示了某些椭圆星系离经叛道的其他特征,比如存在整体自转、径向结构的多样化等等,这都说明之前对此类星系的认识极为不足,未来也不排除改写教科书的可能。

No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

首页 | 天文 | 科学 | 摄影 | 模型 | CV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京ICP备05002854号-2 Powered by WordPress Version 2.0.6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

porno iz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