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 Zhang's Homepage
..The universe is unfolding as it should..

2011-2-28

千花玻璃小考

归档于: 本站杂记, 站内随笔 @ 5:03 pm

个人最好奇的手工艺要数玻璃制造了;而千花玻璃算是所有玻璃工艺里自己最好奇的一种。这类东西其实很早之前本人就接触过,对其加工方法却一直不得而知。后来翻过关于玻璃加工的书籍,其中也只说了一半,倒是把更关键的内容省略了。最近某次外出乱晃的时候晃进了一家玻璃店,正好在店内看到了视频介绍另附实物讲解,多年的疑问才算是有了答案。其实实际的制造过程比本人先前的揣测还要神奇,这倒不是说有多复杂,而是操作难度颇大。

千花玻璃是个什么东西?远的不论,抄来手头的镇纸示例一下:

镇纸的中央部分就是千花工艺的成品了,其实实物不大,外框只有不到6厘米见方,千花部分的边长只有3厘米左右。早年这种风格的玻璃器具算是威尼斯玻璃的招牌产品,不过现在世界各地也都有生产。之前翻过的那本书只是介绍了如何将花片排列成型再熔成所需的物件,对于花片从何而来则是语焉不详,其实花片的制作才是千花的核心。没有烧熔过的花片是下图这个模样的,图案多样,可以有花形、星形、心形、几何图案甚至更复杂的形状:

花片的由来是花棒,这类玻璃棒从头到尾的横截面上都是同样的图案,将其截成薄片,就可以得到花片了:

本人真正好奇的是花棒的制作。之前一直以为是有专门的细模,看过介绍视频之后才知道,需要用到模具没错,但模具直径很粗,中间有个由粗到细的过程。

很幸运,搜到了一套制作步骤的照片,整理如下:

制作花棒的第一步与吹制普通玻璃器皿类似,都是先准备好熔融的玻璃液,然后用金属棒蘸取中心一层(左一)。随后按照事先的设计,逐一蘸取多层不同颜色的玻璃(左二上),全部蘸完后塞入模具塑成花形(左二下)。在大多数情况下,塑好花形之后可能还要再蘸上最外一层玻璃,以保证花棒的外观是规则形状。此时附着在金属棒上的是一支短粗的玻璃棒。接下来,另一人用第二支金属棒附在粗花棒的另一端(左三),二人趁热将玻璃棒拉长,待冷却即可(左四)。如果需要制作复杂图案,期间可能会用到好几个不同的模具塑出各层的形状,也有在较简单的花棒冷却之后再次加热,将多支花棒熔在一起,多次拉伸的。

花棒粗细不等,全取决于拉伸程度,本人所见的最细者可以细至2毫米,图案照样清晰不含糊;粗可粗至一英寸(2.54厘米)上下。然后根据设计需要,将不同颜色和花式的花棒排列起来再加热,就可以得到成品了,成品也是可大可小,小至直径一两厘米的饰物,大至大型花瓶或其他器皿皆有,图中所示应为小件:

其实这个过程说简单也简单,但是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跟一位有过玻璃加工经历的人物聊了聊天,他认为其中怕是有一些师徒相传的诀窍,外人不得而知。根据这位的亲身经验,最困难的地方在于,整个过程需要长时间保持高温,非常考验玻璃工的技巧。当然,在长时间加热过程中,如何保持花样不变形,那又是无关原理只涉及技术的问题了。

不过现在这类玻璃成品两极分化很严重,按照上述方法手工制成的,其价格跟着劳资上涨,自然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又有大规模生产的一类,有的是直接利用模具,有的干脆是切割成形,其中细节本人就不清楚了,只是后一类的花色往往没有太多变化是真。

至于这种技术发明于何时?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不过根据考古发掘,早在古罗马甚至更早的古埃及,千花玻璃成品就已经问世了。下图是一枚古罗马的千花珠,制成年份不晚于公元前50年,风化严重不假,但是细看之下,工艺水准并不比现在差:

由于未知的原因,千花玻璃的生产方法在中世纪一度失传,后来在文艺复兴时期又被威尼斯Murano岛的玻璃工人重新发明并大量生产。19至20世纪的相当一部分贸易珠即为千花质地。

千花玻璃的变体是千花黏土珠,不过由于后者的加工过程不需要高温,所以比玻璃简单得多。

No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

首页 | 天文 | 科学 | 摄影 | 模型 | CV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京ICP备05002854号-2 Powered by WordPress Version 2.0.6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

porno iz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