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 Zhang's Homepage
..The universe is unfolding as it should..

2006-10-11

闲话超新星遗迹

归档于: 天文空间科学, 知识理论 @ 11:24 am

早就打算写点关于超新星遗迹的东西了,毕竟暑假实习就是做的这个方向,文章杂七杂八读了一大堆,也该总结总结了,只是因为手懒,才拖到了现在。既然说是闲话,本人也不敢保证文中内容有多系统,只以假期所见所学为准,一路扯开去。

首先说明两点。一是暑假实习期间我只是鼓捣了北天30个最大的超新星遗迹的东西,所以不要问我为什么文中没有蟹状星云的介绍。实际上这个面积最大+北天的条件限制了很多,比如三类超新星遗迹(详情见下文)中的一类完全被忽略。不过既然我手边的资料多为此30个大遗迹的,文中还是以它们为主要参考。

二是D. A. Green的Catalogue(下文姑且称其为Green表)中超新星遗迹的表示方法,即“G 银经 银纬”的格式,当然数据都是遗迹中心的坐标,因此在不同文献中小数点后的数值可能略有不同。实际上这一表示方式可用于表示所有天区。下文即全部采用此种格式,不再一一说明。

然后要澄清一点。也许很多人一提到超新星遗迹心中就浮现出蟹状星云的可见光照片,更进一步可能有面纱星云、船帆座遗迹之类的图象,不过照旧是可见光的。但事实是,只有少数超新星遗迹检测到了可见光辐射。依照Green表所列的诸多文献,研究超新星遗迹主要还是靠射电和X射线波段,如果不计$\gamma$射线的话正好是电磁波谱的两头。其中各遗迹基本都有射电波段的观测资料,有X射线资料的要少些,光学和红外波段的还要少,紫外的更是少得可怜,$\gamma$射线可能是由于分辨率限制,观测对象多为某一片较大的天区,鲜少有针对某一遗迹的观测,所以也不要问我为什么下文的重点不在光学波段上。

以下进入正题:

在Green表中列出了银河系中目前已知的265个超新星遗迹(截至2006年9月)。如果按外形分,这些遗迹分属3类:壳层(Shell,S)型、实心型(Filled-center,F,或称Plerionic)和混合型(Composite,C),另有少量遗迹类别不明。面积最大的遗迹(实际上也是所有265个遗迹)多属S型,F型仅限小遗迹,面积最大的F型遗迹G27.8+0.6也只有$50 \times 30$角分,比起大型S型遗迹动辄上百角分的尺度实在是小了很多。暑假实习期间的工作主要是为了配合乌鲁木齐6厘米巡天计划,因该巡天的分辨率所限,重点也就集中在了大于60角分的遗迹上。

3种类型超新星遗迹的物理机制是完全不同的。S型遗迹主要是超新星抛射物质与星周介质的作用的产物,F型则是靠中央致密天体供能,C型兼而有之。论辐射谱,F型是非热谱,谱指数小于0.3,S型是射电非热+X射线热谱,且谱指数一般大于0.3。就本质来说,C、F型是相同的,都起源于大质量恒星死亡时的爆发,只是星际介质密度不同,才造就了不同的外观。

不过不要以为超新星遗迹类别的判断是容易事,要不Green表中也不会出现那么多问号。有几个遗迹模样实在怪异,让人一时下不了定论。比如外观颇似海螺的G39.7-2.0(W50),壳层样子特殊不说,还没有典型的中心增亮。如果说它是S型,中央又冒出个致密源。长相古怪的G69.0+2.7(CTB 80)论谱指数分布倒是符合C型遗迹的特征,但从外观上看,称其外缘为壳层实在是勉强。K. W. Weiler在1983年的文章The Crab Nebula Is Not Along中将上述二遗迹均归为C型,但至今Green表仍将其类别看作未定。(BTW,强烈鄙视《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居然把G39.7-2.0的中心天体SS433说得那么玄乎,不就是致密天体+喷流么……)而随着观测精度的提高,很多原先认为是S型的遗迹中也有致密天体发现,那它们的类别也就要作相应变化了。

G39.7-2.0

G39.7-2.0 at 1465 MHz。(Dubner et al. 1998)

G69.0+2.7

G69.0+2.7 at 1380 MHz。(Castelletti et al. 2003)

更何况,判断某天体是不是超新星遗迹都很麻烦,所以也不要认为Green表中的所有天体都坐稳了超新星遗迹的位置。有数个先例是把H II区当成遗迹,更“离谱”的是曾有射电星系被误认,而且误认者还是颇有名气的Farhad Yusef-Zadeh。判断依据一般是辐射谱和偏振特性。G166.2+2.5(OA 184)就是因为没有X射线辐射和低频射电辐射,谱指数过小且不存在偏振,最近被开除出Green表的。而在此之前,它一直被当作是大型超新星遗迹看待,有关文献不计其数。

如果再进一步划分,就要牵扯到超新星遗迹的谱了。这种划分主要是针对S型遗迹的,与前身星有关,本文对此不枝蔓,有兴趣者可参考《X射线天体物理学》一书。

S型遗迹的主要特征当然是壳层。这一特征在射电波段尤为明显。按说壳层应该是比较规则的圆形,不过由于星际介质环境的复杂,壳层也就有了种种变体。

30个大遗迹中,我以为壳层最标准的是G127.1+0.5,非常漂亮的圆环啊~~~虽然亮度不是很均匀。当时同一办公室某个专攻亚毫米波的博士生对该遗迹的评价是:这不是画出来的吧……不过随着波长的增加,G127.1+0.5的圆形壳层也逐渐变得不那么标准了,西侧明显变扁……

G127.1+0.5

G127.1+0.5 at 608.5 MHz。(Pauls et al. 1982)

最有特色的当属G166.0+4.3。依照Green表的描述,Two arcs of strikingly different radii,不过其光学图象倒是较标准的圆形壳层。正因为其在射电波段上古怪的外表,有文献还专门讨论这是不是两个在视向方向上重叠的遗迹,更多的文献则认为此种外观与星际介质的不均匀有关。

G166.0+4.3

G166.0+4.3 at 1420 MHz。(Leahy & Tian 2005)

然后是不对称的壳层。一般C型遗迹虽然壳层多少有点不对称,但偏离中心非常厉害还是比较少见的。G106.3+2.7就是那不多见的异类之一:

G106.3+2.7

G106.3+2.7 at 1420 MHz。(Pineault & Joncas 2000)

另外再找两个例子:

(1)G182.4+4.3的不完整壳层:

G182.4+4.3

G182.4+4.3 at 10450 MHz。(Kothes et al. 1998)

(2)G160.9+2.6的纤维状壳层,这种结构似乎在光学波段更为常见:

G182.4+4.3

G160.9+2.6 at 1420 MHz。(Leahy & Roger 1991)

既然说超新星遗迹就不能不说说偏振,这是超新星遗迹的特征之一。一般来说S型遗迹偏振较弱,F型偏振较强。有壳层的遗迹偏振多沿壳层方向(个人感觉是沿射电壳层较亮的方向)分布。偏振的观测涉及到Stokes参量的测量,具体观测方法不细说(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只是从《实测天体物理》的书上读过一些,至于实际操作那是没有过的……)。乌鲁木齐巡天测量的是$I$$Q$$U$3个参量,由此不难求得偏振。

依照《X射线天体物理学》一书的介绍,S型遗迹的X射线图象也应呈壳层状。不过就我所见,有中心增亮现象的S型遗迹绝非少数,如G13.3-1.3、G28.8+1.5、G89.0+4.7、G119.5+10.2、G160.9+2.6等。该书认为此类超新星遗迹不能用传统的S型遗迹模型来解释,中心增亮与星风中的物质团块在激波扫过后被蒸发有关。有说法是这类遗迹属于新的类型——热混合型遗迹。

G119.5+10.2

G119.5+10.2。(Seward et al. 1995)

G65.2+5.7更特殊些,在低能段略呈壳层状,随着能量增加,中心增亮逾发明显:

G65.2+5.7

G65.2+5.7 at 0.11–0.284 keV(左) & G65.2+5.7 at 0.44–1.21 keV(右)。(Shelton et al. 2004)

当然,X射线下呈壳层状的遗迹也是有不少的,比如著名的天鹅圈G74.0-8.5,所谓“天空中最大的问号”是也(因为射电图象上东南侧的断裂)。其X射线的壳层比射电波段的还要完整些:

G74.0-8.5

G74.0-8.5。(Aschenbach & Leahy 1999)

另有一些C型遗迹(如G189.1+3.0)在X射线下可见中央致密点源。G39.7-2.0则是连同中央致密源的喷流也清晰可见。

好了,终于可以说说超新星遗迹的光学形象了。说句实话,至少对这30个大遗迹来说,我所找到的新近光学观测较少,从ADS上下载的老文章又多为扫描稿,文字部分读起来还不错,图片的分辨率却实在是不敢恭维。射电、X射线有不少是等高线图,问题不大;光学波段的灰度图就惨了点。于是乎,连G39.7-2.0、G69.0+2.7这样的大型遗迹都可以算作是缺乏光学资料。不过G69.0+2.7的[S II]波段照片上勉强可以看出,该遗迹中央部分的弥漫星云物质略呈壳层形,不知道能不能为其分类为C型提供点证据。

从少数新近的光学图象或较清晰的老图片上可见,很多遗迹的外观与射电波段明显不同,有些遗迹明明在射电波段壳层十分明显,在光学波段却只有不完整的壳层(如G160.9+2.6),或干脆只是弥漫物质(G13.3-1.3,虽然该遗迹的射电壳层也不很清晰)。当然,完整的光学壳层也是存在的,如G180.0-1.7(S147),光学壳层倒是比射电的完整:

G180.0-1.7

G180.0-1.7。(Drew et al. 2005)

对于S型超新星遗迹来说,纤维(Filament)结构十分常见,这与等离子体的性质有关,如天鹅圈中部:

G74.0-8.5

G74.0-8.5。(Aschenbach & Leahy 1999)

至于红外波段所见的遗迹则多为shocked dust的形态,如下面这个例子:

G189.1+3.0

G189.1+3.0 at 100 micron。(van Dishoeck et al. 1993)

其他波段实在写不出来,因为资料太少,所以就算了吧……

扯完外观开始扯超新星遗迹的谱。前面已经说过,F型遗迹在射电和X射线波段上都是非热幂律谱,遗迹的辐射来自相对论性电子的同步加速辐射,供能的是自传逐渐减慢的中央致密天体。对于S型,X射线辐射则来自激波加热,故属于热谱。

所谓幂律谱,是指谱的强度和频率满足以下关系:

S \propto \nu^{-\alpha}

在对数坐标中,这样的谱就呈直线,斜率即为谱指数-$\alpha$。超新星遗迹的谱指数是个重要的参量。上文提到过S型与F型遗迹的谱指数数值特征,但这并非绝对:至少对S型遗迹G43.9+1.6来说,其谱指数只有0.2,倒是与F型相合,怕是值得研究的一件事,只是该遗迹的射电图象实在黯淡。G43.9+1.6附近有一软$\gamma$射线再现源(soft gamma-ray repeater),有文章认为与该遗迹成协。难不成该遗迹应该是C型,所以存在谱指数较小的区域?

如Green表指出的那样,超新星遗迹的谱指数也并非一成不变。如很多大遗迹的谱指数是处处不同的,具体数值往往与形态有关。如G74.0-8.5中,在热等离子体与辐射电子混合的区域谱指数就有相应减小;激波的加速也会带来谱指数的变化。

G180.0-1.7的射电谱中有折断。不过实习时据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专家Fuerst说,这种形态可能与背景选取有关,并非真实现象。

G180.0-1.7

Kundu et al. (1980)

光学波段的谱往往有大量发射线(似乎与发射星云类似),如6300埃的[O I]线、6717和6731埃的[S II]双线等,其中很多是禁线。这些也是光学观测常用的波段。

G39.7-2.0

Zealey et al. (1980)

对于S型遗迹(和C型的壳层)来说,X射线谱为热谱,这是激波加热的结果。因为我暑假时没把精力放在这上面,只举G39.7-2.0当作例子就了结:

G39.7-2.0

Yamauchi et al. (1994)

再扯两句(S型)超新星遗迹的演化。基本假定是周围星际介质均匀,且不考虑超新星前身星的物质抛射。演化大致分自由膨胀、绝热、辐射和消失4个相,其中目前观测到的超新星遗迹多处于绝热相,此阶段激波扫过的物质质量已大于超新星爆发抛射的物质,但辐射损能可以忽略,能量仍旧可以看作是守恒的,遗迹X射线光度则与星际介质密度、等离子体冷却率和壳层尺度有关。一旦辐射损能多至不可忽略,遗迹演化即进入下一相。当然,与实际相比,这些假定粗糙得很,所以种种偏差还是存在的。

最后介绍一下研究超新星遗迹时常用的三样工具。一是所谓Channel Map,一般观测对象是HI线,但并非严格的1420 MHz,而是与此有所偏离,这样就可以利用多普勒位移原理求出被测氢云的速度,与超新星遗迹的形态对照,再根据星系自转曲线即可求得距离。二是Rotation Measure,该参数与电子密度和电磁波传播方向的磁场强度有关,决定了入射电磁波的法拉第旋转角,是磁场的度量。不过Rotation Measure的具体求法我倒不是很清楚,实习时据组内的研究生说是要用两张不同波段的射电图,然后交由专门的软件处理即可。三是T-T plot,这是用于研究幂律谱的工具,横纵轴分别是两个波段上的温度(对应的是天线接收的强度),斜率就是谱指数了,一大关键在于背景的选取。

末了再留个问题:某超新星遗迹是否可能不存在(并非没有发现)中央致密天体?这个问题是初到实习地时导师问我的,当时竟然卡住了,真想找个地缝钻下去……

 

参考资料:

[1] A Catalogue of Galactic Supernova Remnants, D. A. Green
[2] 《X射线天体物理学》,王绶琯 周又元 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

No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

首页 | 天文 | 科学 | 摄影 | 模型 | CV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京ICP备05002854号-2 Powered by WordPress Version 2.0.6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

porno iz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