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 Zhang's Homepage
..The universe is unfolding as it should..

2007-7-10

黎明号:小行星探测的一缕曙光

归档于: 天文空间科学, 空间科学 @ 12:29 am

预计9月发射的小行星探测器黎明号(Dawn)如其名,既是为了研究太阳系的黎明时代,又被人们寄予希望,期待着它能为小行星的探测带来新的曙光。这是第一架旨在近距离研究主带小行星的探测器,是NASA发现计划的10个任务中的第9个,有望作出一批划时代的发现。

Dawn

艺术家笔下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图片提供:William K. Hartmann Courtesy of UCLA)

 

任务概述

简单说来,黎明的根本探测目的是了解太阳系早期历史,也就是黎明期的环境和物理过程。探测器名“黎明”即是由此而来。另外,此项任务还有可能为研究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系提供线索。

众所周知,受木星的引力影响,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没有进一步形成更大的天体,因此其自诞生以来就基本保留着初始信息,而并未象大行星那样经历过太多的演化,因此人们认为其中保存着太阳系的历史记录。此番为黎明探测器选择的是4号小行星灶神星和1号小行星谷神星(或者按IAU去年的决议,应该叫矮行星了吧)。这是主带小行星中最大的两颗,有着截然不同的特性。

如果一切顺利,探测器将于本月15日之后发射,2009年飞掠火星并借助其引力加速(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借助火星引力加速似乎还是深空探测史上的头一遭),2011年9月抵达灶神星,并在7个月的探测任务后离开前往谷神星。抵达谷神星是在2015年初,整个任务将于同年夏季结束。

黎明号的飞行路线。(图片提供:NASA)

 

命途多舛

作为第一架专门用于探测主带小行星的探测器(先前的NEAR-舒梅克和隼鸟号都以近地小行星为探测目标),黎明号从计划出笼到走上发射架可以算是命途多舛。

黎明号的探测计划最早是在2001年批准的,预计2006年夏季发射。但出于预算超支和技术障碍的考虑(貌似这是历次探测任务的被砍理由),NASA在2006年3月初决定终止该计划。万幸的是,时隔不久,作为新任行政长官Michael Griffin就职工作的一部分,有关黎明号的事宜被重新评估,计划得以恢复。

事情还不算完。接下来的研发组装过程还算顺利,探测器于今年的4月10日运抵卡纳维拉尔角的发射场,预计在7月初发射。但探测器的电池帆板偏偏在发射前的节骨眼上出了毛病。6月11日,在准备旋转平衡测试的过程中,电池帆板的背面被某大意的技术员用工具划伤,虽然是无大碍的小故障,也还是让发射时间拖延到了7月15日之后。又因为凤凰号火星登陆器发射的原因,黎明号最终被推迟到了9月发射。只是希望在最后的发射过程中就不要再出什么问题了吧……

Delta II

用于发射黎明号探测器的德尔他II型火箭。(图片提供:NASA/KSC)

 

灶神星和谷神星

Vesta & Ceres

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灶神星(中)和谷神星(右)。左侧为最大的近地小行星——爱神星,2000年曾为NEAR探测器造访过。(图片提供:Dawn)

选择灶神星和谷神星作为探测目标,除却其较大的体积外,当然还有科学目标的考虑。两者虽然都位于小行星带内,却经历过截然不同的演化过程。

1807年发现的灶神星是最明亮的小行星,直径约520千米,有着干燥的玄武岩表面和致密的金属内核,似乎经历过熔融过程带来的地表更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与太阳系的类地行星更为接近。由于灶神星的体积过小,熔融不大可能由于自身的引力作用导致。有理论认为,热源是太阳系形成初期邻近超新星产生的放射性元素。黎明号获取的数据可以对次加以检验,也将平息关于灶神星结构的争端。

另外,先前已研究过来自灶神星的陨石,表明该天体形成所花费的时间只及类地行星的1/10,之后吸积过程就因为新生木星的引力作用而过早地停止了。黎明号探测器可以进一步探明灶神星的特性,进而更详细地了解小行星的形成历史。

据信来自灶神星的陨石。(图片提供:R. Kempton, New England Meteoritical Services)

谷神星是1801年元旦发现的,直径约960千米。在去年的IAU决议中,由于其近圆形的外观满足流体平衡,故被升级为矮行星。与大行星相似,谷神星的内部也是分层的,其表面的矿物中则含有水分,可能还有厚达60至120千米的水冰层存在,星体含水量高达25%左右,表面应该经历过很剧烈的变化,这类似木卫二等外太阳系卫星。虽然不大可能通过探测谷神星来了解太阳系的极早期环境,水分的存在却是个关键,人们希望能籍此了解水在行星演化中发挥的作用。

小行星带可以说是联系内外太阳系的桥梁,对其进行的探测有望揭示类地和类木行星不同的演化途径。而灶神星和谷神星的历史可能分别与这两者有关。为此,黎明号将测绘这两颗小行星的表面,确定其形状、内部结构、组分、自转轴取向和热演化史。人们对其数据拭目以待。

 

关于探测器

黎明号所采用的大多数技术都已在先前的卫星或探测器上试验过,如基于Star Bus卫星的复合材料结构、基于水文卫星Topex/Poseidon的姿态控制系统、基于IndoStar卫星的肼控制系统等,这一切的目的是降低任务的风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黎明号的另一项第一。它是NASA第一架以纯粹科学探测为目标的离子引擎探测器。其推进系统于2003年由波音公司承造,装备有3台推进器,以425千克氙气体为推进剂,用途除却为探测器加速,还有在抵达目标时的精密变轨。关于离子引擎,本站曾经有专文介绍,这里不赘述。不论如何,这说明离子引擎作为一种新的推进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实际上,探测过程中的一系列变轨任务也必须靠离子引擎才能完成。

黎明号的结构示意图。(图片提供:NASA)

探测器搭载的科学仪器有三:帧式照相机(Framing Camera)、光学/红外成象摄谱仪(Visible and IR Mapping Spectrometer),以及伽玛射线和中子探测器(Gamma Ray and Neutron Detector),分别由德国、意大利、美国的科研机构研制开发。不过最初计划的激光高度计和磁力计没有搭载。其中帧式照相机由两架单独的折射系统组成,配备有7种滤镜,用于拍摄光学图象,同时兼作导航相机。光学/红外成象摄谱仪与金星快车和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的摄谱仪类似,可以在400个波段上拍摄图象。伽玛射线和中子探测器利用21个传感器探测天体反射的高能辐射,可用于化学组分的分析。需要返回的数据主要包括小行星表面的光学/红外图象、表面重力分布以及星体核区尺度,另外还有铁、钛、氧、硅、钙、铀、钍、钾、氢、铝、镁等元素的丰度,这与小行星演化的历史直接相关。

 

包括小行星探测的太阳系探测计划才算完整,而小行星的大部头又集中在主带上。这样看来,黎明号的一大意义在于填补太阳系深空探测的空白,也拥有拓荒新疆域的绝好机会。当然,如前所述,黎明号也会为小行星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研究带来新的曙光。So here’s wishing you a happy voyage……

 

参考资料

[1]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dawn/main/index.html
[2] 任务主页:http://dawn.jpl.nasa.gov/
[3] Dawn: A Journe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Solar System
[4] Voyage to the Giant Asteroids, Science@NASA, June 15, 2007

No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

首页 | 天文 | 科学 | 摄影 | 模型 | CV | 版权声明 | 联系站长
京ICP备05002854号-2 Powered by WordPress Version 2.0.6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

porno iz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