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麦林1号

麦林1号(Malin 1)“原星系”是很多年前得知天体摄影大师David Malin时听说的。最近读Galaxies in the Universe时无意又看到其中提到了麦林1号,顺便也就查了些相关的资料。

麦林众所周知的是他对现代天体摄影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林化(Malinization)”是一项用于揭示底片上暗弱细节的技术,而麦林1号的发现也是麦林化的功绩。利用同一技术发现的还有极端黯淡的壳状星系,特征与普通星系类似,但表面亮度极低。

位于室女座星系团之外“巨洞”区的麦林1号是第一个发现的低表面亮度星系,也是已知最大的低表面亮度星系,距离地球约10亿光年。原始照片的拍摄者是美国天文学家hristopher Impey和Gregory Bothun,他们的长时间曝光底片交由David Malin处理后,偶然发现了这个星系。正如1987年9月Astronomy杂志引用Impey的话:“我们没有期待取得这样的发现。这个星系的外观远远超出了我们对正常星系的概念。尚未被发现的类似天体应该更多。”

Malin 1

使用智利100英寸望远镜将将拍到的麦林1号(图片提供:The Electronic Universe Project)

Malin 1

Meade LX200拍下的麦林1号,几乎淹没在室女座星系团灿烂的光芒中(箭头处)

低表面亮度星系占据了所有星系的大部分,其亮度只有天空背景的百分之几。这类星系大部分是矮星系,其中没有什么超新星,质光比极高(也就是存在大量不可见物质),恒星密度远小于正常星系,而暗物质甚至支配了星系中心区域。由于观测条件所限制,直到1987年才有对此类星系的发现,目前已发现有3000余个低表面亮度星系登记在册。

但可能与很多人猜测不同的是,麦林1号实际上是最大的旋涡星系之一,直径达600000光年,质量超过两万亿倍太阳质量。作为对比,银河系的银盘只有十几万光年的尺度,当年沙普利的高估也不过是直径300000光年,而银河系的质量只有百亿太阳质量的量级。

Malin 1

旋臂隐约可见的低表面亮度旋涡星系麦林1号

麦林1号的星系盘当然是富含气体的,但与所有低表面亮度星系一样缺乏恒星。原因可能是它的孤立状态(如所处的巨洞区域缺乏其他星系),而星系间相互作用的引潮力作用对于点燃恒星诞生之火是有重要意义的。Cardiff大学使用Canary群岛的艾萨克·牛顿望远镜和威廉·赫歇耳望远镜进行的观测并未找到麦林1号伴星系的存在,初步证实了上述观点。

其他已知的低表面亮度星系尚有与银河系并合中的人马座矮不规则星系、仙女座矮星系V、六分仪座A与B、唧筒座矮星系和麦林2号等。其中麦林2号亦是大型旋涡星系,但光度只及大麦哲伦云。

Malin 1

一些低表面亮度

 

参考资料:

[1] Science Frontiers #54, NOV-DEC 1987
[2] MALIN 1: A GIANT LSB GALAXY